“标下不知。”信使摇了摇头,抱拳说道:“标下只知道,一封是赵总管的密信,另外一封是干川、欧泽两位大师的密信。”

“素心?干川?欧泽?”李怜云听罢,小声地念叨了一遍几个人的名字。随后,他便挥手说道:“柳城距此一千多里,你一路辛苦了,赏白银一百两。”

信使听罢,难掩激动地抱拳谢道:“多谢主公!多谢主公!”

李怜云点了点头,说道:“你先下去休息用膳吧。”

“诺!”信使抱拳应了一声,便缓缓退出了大帐。

随后,李怜云便打开了一份丝帛看了起来。不到一会的功夫,李怜云便看完信中的内容,紧接着,他就缓缓卷起丝帛,脸上亦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原来,这份丝帛是赵素心送来的密信,信中所述乃是东胡之地的情况。

经过十余日的努力,从右北平迁至东胡的燕国百姓与五万苍狼军士卒已经得到了妥善安置,东胡各城的政务也在一众官员的梳理下变得井井有条,民生亦有所改善。

更让李怜云高兴的是,由上官彩颖负责督办的教学机构已经初步成形。上官彩颖在柳城开设了学子监,并在东胡其他三城与燕山六城开设了县学,各地的乡、里亦开设了乡学与里学。境内的不少学龄孩童与士子已经开始在相应的学官学习。

这不由地让李怜云开始憧憬起了未来。因为,他心里非常清楚,坐江山要比打江山难得多,打江山他只要亲自抓好士卒的训练,并指挥大军攻城掠地即可。可是坐江山就得靠一帮有学之士了,不管是农业,还是商业,亦或是尚在雏形的工业,它们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人才则非教育而不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