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长天县河湾村康家庄,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背靠青冈山,面临白露河,河水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布施给康家庄的是一大片平坦的沙土地。

康百顺坐在村头的一棵老槐树下面,脚边的一块砖头上摆放着一杯茶水和一包烟,捧着一本《三国演义》看得津津有味。

康百顺就是康民的三叔,年轻的时候在金陵大学读过书,后来战乱纷起,他就跑回了老家拢了几个同族的子弟办起了私塾,建国以后,就留在村里小学任教,康民就是他的学生之一。

康百顺在讲台上,总是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而且基本上不按照小学的课本内容来教,全凭兴之所致,一讲都是大半天。

而且康百顺一进学校手里总是不离一条两尺长的戒尺,凡是调皮犯戒的同学,基本上都能准时的挨上一戒尺。每一戒尺下去,就是一条血色的痕迹。

所以几年教下来,学校也不喜欢他,因为他所教的班教学成绩总是倒数。家长也不喜欢他,因为总是看见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挨揍。

历任校长多次找他谈话,指出他教学上面的不足,可是康百顺一概不听,依然我行我素,终于被烦到了,干脆辞职不干了,回家当起了农民。

虽然说辞去了学校的工作,但是对族内子弟的教育却是丝毫没有放松。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天寒地冻,每天晚饭以后,一盏马灯,七八个儿童,必须规规矩矩地坐在他家室屋里听他谈天说地,从盘古开天地一直讲到清朝,讲到民国,讲抗日战争,讲红军长征……

康民当时是其中最规矩的学生,听得很认真,还经常和他讨论历代朝政兴衰的原因,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很讨康百顺的欢心。

康百顺的一间屋子堆满了书籍,有几个大书柜,摆放得非常整齐,康民喜欢读书,但是康百顺有一个规矩,无论康民借什么书看,还书的时候,必须附上不少于一千字的读后感,否则便不再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