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圣开始讲解他的诗:“这首诗天一自认为非常优秀,既然有人听不懂,我就把它翻译成现代文:露水湿透了沙土砌成的墙壁。无论暮还是晓,这里都是一片幽静寂寥。泥土好像连香气也无法渗透进去。肥沃的野草茂密深厚,淹没了马的鼻子。

看似一首普通的诗,但仔细品来却别有韵味。个中妙处,请听我娓娓道来:

全诗第一句巧妙地借用一幅"沙壁露珠图"充分表现了空气的湿润和饱和度。根据物理学原理,如果有水溅到沙壁上,很快就被吸收了,很难形成露珠的。

所谓"文似看山喜不平",诗亦然!我是深深地理解了这一点的啊!我们再看本诗遣词造句方面的特色。全诗寥寥四句,却出现了"湿"、"沙"、"泥"、"沃"、"溺"五个以水为偏旁的字,再加上"露珠"一词本意就是水,就让我们读这首诗时,感觉到有一股水气扑面而来。

而这股水气,好正是草长得如此丰茂的重要原因,从而为全诗作了最好的注脚。写诗,在遣词造句上能做到字形与全诗主旨的吻合,能做到形与意的美结合,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第二句"暮幽晓寂寂"则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充分表达了环境的幽静。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在古诗文中不常见,是高手才会运用,例如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的名诗《出塞》就有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它其实说的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而在本诗中,我将这一修辞手法发扬光大,"暮幽晓寂寂"寥寥五个字传达出"暮时晓时都很寂寂"的意思,也就是"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很幽静。

我们再看第三句,"泥若香不透"。这句话通俗朴实,翻译过来就是"泥土好像连香气也不能渗透"。我们注意到其中的"若"字是"似乎、好像"的意思,说明我只是在推测。但你们心中也不禁起了疑惑,为什么我要这样推测呢?